香港中文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    GBAO动态    專訪 |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放眼大灣區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

專訪 |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放眼大灣區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

 

編者按:近日,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明確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準高校,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和創新發展先進典範。粵港澳高校合作發展已有哪些基礎和經驗?各方未來將如何發揮所長緊密合作?即日起,我們推出“港澳大學校長灣區訪談錄”系列報導,專訪港澳多所高校負責人,展望大灣區高等教育及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藍圖。


“過去十多年,香港中文大學非常榮幸能夠深度參與深圳以及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發展和科研建設,推動創新人才的培育。”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日前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今年10月14日,他獲邀出席了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
而在今年6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高票表決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後,香港各界曾接連發聲支持全國人大決定。據新華社報導,段崇智等5所大學校長對此作出了積極回應,他們在連署聲明中表示,國家及香港的繁榮穩定與年輕人的未來息息相關,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健全法制與法治、良好治安、多元包容,對香港的長遠發展至為重要。他們完全支持“一國兩制”,理解訂立國家安全法的必要性。

 

今年10月,段崇智接受央視採訪

 

據悉,香港中文大學是最早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學術、科研等交流的香港高校之一,早在2006年已與深圳市政府、中國科學院開展夥伴合作。段崇智出生於香港,是國際知名生物醫學科學家,于2018年1月1日就任香港中文大學第8任校長。
今年12月7日,段崇智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回顧多年來港中大與內地合作的成果。他透露,2014年正式對外招生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連續五年成為廣東省內院校中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之一。2018年在深圳建立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截至目前已孵化出46個高新科技專案,其中一項由港中大校友創辦的聲紋識別項目,已獲得億元人民幣融資。段崇智勉勵更多香港年輕人,“要放眼國家及世界發展”。


【對話】
“深圳特區40年建設成就中,有港中大的貢獻”


南都: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你對於這座毗鄰香港的城市,有什麼印象?


段崇智:深圳是一座充滿生機的城市,非常適合創業。我們看到,深圳市政府對教育科研的投入一直很大,讓深圳科研得以快速發展,各種互聯網企業都先後落戶深圳,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目前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32歲,可以說是全國人口最年輕的城市了。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拼搏奮鬥的氛圍就變得濃厚。


從城市發展的規律看,人們常說“你的鄰居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深圳和香港只是一江之隔,可以說一直是香港最親密的鄰居,也是最好的朋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以來,延續港中大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為深圳培養了不少科研人才,服務深圳科研和產業各方面。我認為,深圳建設發展中有港中大的一份貢獻。


南都:今年10月14日,你獲邀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可以談談當日的感受嗎?


段崇智:作為教育學者,我對慶祝大會上提到的三點內容非常關注,包括他提到要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等。


我認為,港中大與深圳的合作,一直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和實踐的。除了2012年獲得國家教育部批准和深圳市政府支持,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早在2006年,港中大就與深圳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夥伴合作,建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其後又在深圳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 2018年,我們還在深圳研究院基礎上成立“眾創中心”,為港中大科研人員和校友到深圳發展提供創業平臺。


香港和深圳,都是大灣區的重點人才培訓和科研創新基地。港中大非常榮幸,在過去十幾年,能夠深度參與深圳市和大灣區的教育發展和科研建設,推動創新人才培育。

 

10月21日,段崇智出席“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深化香港與內地創科合作座談會”。

 

“港中大校友在深圳的創業項目已獲億元融資”


南都:可以具體分享下,這些年港中大在深圳開展的交流和合作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嗎?


段崇智:我們取得了不少成果。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自2014年起招生,至今連續五年成為廣東省內院校中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之一,有別於內地的很多高校,港中大(深圳)延續香港校區的傳統,採用的中英雙語教育、廣泛的通識課程和書院制模式,受到了不少學生的歡迎。


自去年以來,我們還開始籌建醫學院和教學醫院,目的是為深圳引進國際醫學課程、頂尖醫療系統,以及發展一流生物醫學科研。目前,這個專案還在籌建當中。


此外,2018年我們在深圳成立的“眾創中心”,主要是為初到大灣區創業的香港年輕人提供一個落腳點,目前該中心已孵化46個高新科技專案,涉及聲紋識別、語音信號、處理情緒識別,也有關於醫療影像、5G通訊設備等領域的專案。


我瞭解到,其中港中大商學院畢業生李亞桐與合夥人共同創辦的“聲揚科技”(VoiceAI Tech),靠其自主研發的聲紋識別、語音辨識、語音信號處理、情緒識別等全棧智慧語音技術,已處於全球第一梯隊,解決了AI 智慧時代實現安全、便捷風險控制、欺詐防範、使用者體驗提升、客戶認知深化等必要基礎能力,剛完成了近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被業界一致看好。目前,聲揚科技已獲得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南方電網等數十家大型企業與政府機構的合作項目。這些都是港中大在與深圳合作實踐中,非常成功的例子。


南都:香港此前並不平靜,港中大如何消除風波帶來的負面影響?


段崇智:香港此前的風波,確實對香港的大學校園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正是這個時候,我們學到了經驗和教訓,也給予我們機會反思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提倡“多元共融”,但大學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歧視、欺淩以及暴力活動。對於違反以上原則的行為,我們有既定程式,通過紀律處分和相關機制來處理。


今年7月,我們還成立了“多元共融事務處”,將與各書院、學院、研究院以及其他部門緊密聯繫起來,旨在創造一個多元共融的和諧環境,讓大家樂於在校園安心地學習、研究、工作、生活,培養學生對大學的歸宿感。


南都:你如何看待香港擅于培養科技人才,但科創產業不足的現狀?


段崇智:香港的優勢在於學術研究、培養人才。目前香港高等院校在多項研究領域都處於全球領先位置,我相信未來香港能吸引更多全球的科創人才彙聚,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以提升本地科創氛圍。


但香港也有劣勢,因為香港本土市場規模較小,要落實科研成果的轉化往往較為困難,這時我們就無需局限於香港本土,應該放眼粵港澳大灣區,通過大灣區平臺,正好幫助香港與內地城市實現優勢互補,如香港主力發展上游科研、深圳著力科研成果轉化和服務,還有其他城市可著力製造和應用等。通過不同城市不同分工,發揮各自優勢,實現科研成果服務於整個大灣區的龐大市場,這樣的聯合,將為內地和香港發展帶來眾多機會。


“想告訴年輕人,放眼國家及世界發展”


南都:林鄭月娥近期發佈施政報告,提到港府將資助1億港元幫助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你怎麼看待這個計畫?


段崇智:香港特區政府支持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創業,這當然是非常大的利好。但除了資金,年輕人創業還需要很多其他支援,包括環境、政策等,高校在這點上可以做得更多。


除了我之前提到的2018年在我們在深圳成立“眾創中心”,今年5月,港中大也在深圳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這個項目主要是配合落馬洲河套區的深港創新科技合作區的發展規劃,以及促進香港中文大學有關生物醫學科研專案的轉化,其中建設發展“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臺”和“大灣區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創新中心”,是這個項目目前的主要方向。


此外,我們還在港中大校園內開設一門特殊的創業創新副修課程,幫助來自各個不同專業的專才都能學到創業的知識。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近期我們還在深圳新設立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以統籌兩地人才、資金,目的是説明港中大師生校友于區內學習、認識、體驗、交流及創業,協調法律、法規等相關事宜。


南都:你認為粵港兩地的合作交流,目前還存在哪些壁壘?


段崇智:香港和內地制度不同,兩地在人事、資金、專利歸屬等制度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壁壘有待打破。


例如,港中大在內地專案獲得的科研經費,是不能夠拿來用作為建立辦公室等用途的,港中大在內地科研活動的日常運營經費主要來自籌款;在專利方面,過往內地規定科研成果專利屬於研發的單位和機構,港中大的科研人員在內地取得的專利成果,校方是否能夠應用仍需進一步明確。


但我們也看到了變化,早前深圳落實新例後,科研人員將對科技成果具備所有權及長期使用權,這個做法與香港較為相似。我相信通過不斷溝通協調,這些壁壘會慢慢消失。


南都:對於香港年輕人的發展,你有何建議?


段崇智:過去一年多,香港風波以及世界局勢的變化,可能對年輕人帶來了一些負面衝擊,但也讓我們學到最大的教訓是,香港是不可能離群獨存的,只有加強合作交流才能實現共贏,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方向是絕對正確的。


我想告訴年輕人,只要放眼國家及世界發展,任何艱難都可以度過。

 

圖文轉載: 南方都市報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三日《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放眼大灣區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