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競逐世界壹流

香港中文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    最新資訊    灣區要聞    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競逐世界壹流

       夜景衛星圖上,珠江入海口,燈光璀璨,五彩斑斓。這裏是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壹——粵港澳大灣區。
  在世界經濟版圖上,年輕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等世界三大灣區相媲美,此前高瞻遠矚擘畫的“願景”,正在成爲觸手可及的“實景”。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與日本東京灣區的經濟總量旗鼓相當,位居世界四大灣區前列。

  “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爲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如今,粵港澳大灣區肩負新的使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上勇立潮頭,奮楫揚帆,競逐壹流。

  拔節生長 五年“新造壹個深圳”

  “大灣區經濟總量從2018年10.8萬億元,到2023年突破14萬億元。”不久前,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對外公布數據表示。

  從經濟規模來看,2021年,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經濟總量分別爲20940億美元、19020億美元和12712億美元,粵港澳大灣區排名第二。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邁上14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台階,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6%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9的經濟總量。

  據測算,如果保持現在的增速,到2026年,大灣區的GDP將超越東京灣區,成爲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

  五年間,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新增3.2萬億元,這基本上是“新造了壹個深圳”——2023年,深圳實現GDP 達34606.40億元。

  這五年,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從五年前的約7000萬人,增長到目前的超8600萬人。新增常住人口約1600萬人,這也接近深圳目前的常住人口總量。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深圳常住人口爲1766.18萬。

  這五年,深圳、廣州先後邁進“3萬億元俱樂部”,東莞、佛山先後跻身“萬億之城”。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的經濟總量已達11萬億元,占廣東經濟總量的81.2%。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數據,2023年香港本地生産總值同比增長3.2%,總量達2.99萬億港元。澳門特別行政區統計暨普查局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澳門本地生産總值達3695億澳門元,同比增長80.5%。

  五年來,在粵港澳三地的共同推動下,大灣區建設熱潮翻湧,11座城市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動能持續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豔華說,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擡頭,對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作爲外向型經濟體所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新壹輪科技和産業革命快速推進,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深海深空探索等科技創新變化非常快,大灣區更需要快馬加鞭應對國際競爭。

  普華永道中國交易咨詢合夥人金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近年來著力突破資源錯配和同質化競爭制約,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化功能分布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聯通世界 五年進出口近40萬億元

  五年間,大灣區內地9市外貿總額接近40萬億元,與2023年的全國水平相當。2019年至2023年,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總額達到37.34萬億元,其中,出口23.37萬億元、進口13.97萬億元。

  據海關總署發布2023年全年進出口數據,202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達41.76萬億元,同比增長0.2%。

  開放,是粵港澳大灣區與生俱來的“基因”。作爲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壹,粵港澳大灣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彙點,發揮著經濟文化交流樞紐作用。

  廣州南沙,中船龍穴造船基地。高聳的龍門吊之間,壹艘艘正在建造的巨輪蓄勢待發。

  “2023年訂單數量已經翻番,新訂單排到了2028年。”不久前,廣船國際黨委副書記張慶環說,中國已躍升世界最大船東國,“廣東造”的LNG雙燃料豪華客滾船、汽車運輸船、大型箱船等産品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

  廣州龍穴是中國三大造船基地之壹,造船業的紅火正是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經濟複蘇向好的生動寫照。

  在國內規模最大的新造集裝箱民營企業之壹廣東富華機械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工廠內,壹排排自動化機械臂靈活擺動,激光焊接銀光閃爍,不到2小時便可組裝完成壹個集裝箱。

  “此前受紅海危機事件影響,全球多家大型航運公司選擇繞開紅海轉換爲更長的航線,導致集裝箱的回流周期變長、需求進壹步增加。對此,我們科學擴大産能,不斷拓展國際市場份額。”該公司進出口部負責人吳倩婷說,“我們還針對冷鏈物流需求,研發設計特種冷箱,箱內最低溫度可達零下60攝氏度,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我們將轄區新造集裝箱産業發展與出口冷藏集裝箱、特種集裝箱的需求相結合,對新造集裝箱實施箱號‘智能識別’,進壹步壓縮通關時間。”廣州海關所屬佛山海關駐順德辦事處勒流監管科科長張濤表示,今年前2個月,佛山順德的新造集裝箱海關監管場所出口集裝箱已突破3.7萬標箱,同比增長3.5倍左右。

  在複雜嚴峻外貿形勢之下,廣東外貿重鎮東莞今年前2個月外貿逆勢實現“開門紅”,實現外貿進出口1853.3億元,繼續穩居廣東省內第二位,同比增長10.6%,增速跑贏全國。

  “逆風翻盤”背後,有壹個“巧借東風”的故事:香港、東莞政府利用大灣區便利化的水陸空聯動條件,讓出口貨物先在內地空港中心完成安檢和航空打板,隨後直接在東莞港通過水路運輸到香港國際機場裝機運往全球各地,實現了出口航空貨物的“直裝”和進口航空貨物的“直提”。東莞的出口商品由此可以直達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效率大幅提升。

  今年前2個月,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1.29萬億元,增長24.6%,占廣東進出口總值的95.6%。其中,出口增長26.9%,占廣東出口總值的96.5%,進口增長20.4%,占廣東進口總值的94%。其中,深圳(45%)、惠州(36.3%)、中山(23.1%)、珠海(17.4%)、江門(13.5%)、東莞(10.6%)等6市的進出口增速均超兩位數。

  創新引領 五年時光“新新”向榮

  2023年,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版全球創新指數“科技集群”排名榜上,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已連續第四年排名居全球第二位。

  “2023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支出約4600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3.39%。”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龔國平表示,跻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靠的是大灣區持續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不斷優化區域創新體系,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努力。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對比看,2019年,廣東全省共投入研發經費3098.49億元。五年間,廣東研發投入增長近1600億元,相當于深圳壹年的研發投入水平(約1800億元)。

  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的2019年開始,大灣區每年的研發投入強度就超過了創新型國家2.8%的門檻,且連年提高。2023年,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爲3.4%,超過了2022年德國、日本分別爲3.14%、3.26%的水平,接近美國(2022年爲3.45%)的研發投入強度。

  “今年前3個月,華爲智選車業務已經扭虧爲盈,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業務接近盈虧平衡的邊緣。”3月16日,華爲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

  近日,深汕比亞迪(212.980, 1.14, 0.54%)汽車工業園壹期 16 棟廠房已全面投産,167 條生産線火力全開,正在緊張而有序地生産新能源車零部件。

  “廣新集團現在的主業結構,制造業占比達80%以上,制造業已成爲發展壓艙石。”廣新集團董事、總經理肖志平表示,未來將強化創新項目牽引、加大研發投入強度、優化創新考核機制,提升企業高質量發展“含金量”;將聚焦生産要素創新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提升高質量發展“含新量”“含智量”。

  世界500強代表著過去與現在,獨角獸代表著未來的競爭力。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有25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比2018年增加5家;2023年,廣東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5萬家,比2018年增加3萬家,連續8年排名全國第壹;大灣區共有63家企業上榜全球獨角獸榜單,是2019年的兩倍之多。

  如今,廣東已形成新壹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超萬億元級以及3個五千億至萬億元級、7個壹千億至五千億元級、2個百億元級組成的“8372”戰略性産業集群發展格局。20個戰略性産業集群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超過1/3,汽車産業首次實現超萬億元營業收入。

  風起揚帆正當時。在新的曆史坐標上,粵港澳大灣區正朝著面向未來的航向破浪前行。

 

責任編輯:江钰涵

來源: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