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加速打造低空經濟全產業鏈
作為大疆天空之城的簽約攝影師,李永昶經常在雲端上俯瞰深圳、記錄中國,他在視頻網站上擁有近20萬粉絲。
在李永昶眼裡,深圳這座城市最美的模樣是平流霧密集的清晨:當航拍無人機飛向平安大廈頂端時,一片片平流霧在晨光下從高樓腰部流過,就像雲霧化身的一隻大手,握住了整棟大樓。
7年前,無人機還被看作新鮮事物,而如今,人們對頭頂飛過的小型無人機和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eVTOL)已經習以為常。
在深圳人才公園,遊客下單點飲料時僅需在APP上選擇無人機配送,10分鐘後便能享用到新鮮的檸檬茶;乘坐無人駕駛飛行器,短短十幾分鐘就能從深圳“灣區之光”摩天輪來到珠海“日月貝”大劇院……無人機已經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流動的灣區”。“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客流”“物流”低空新場景,使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現代中國尤其是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在高速發展中表現出的“科幻氣質”。
剛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打造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被擺到經濟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進入中央視野。
對此,廣州、深圳,以及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科研、政策和產業應用上,為這個新興產業的騰飛進行著周密的準備。
“天空之城”
不是一日建成的
當前,輻射鏈廣、產業鏈條長、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的低空經濟,成為眾多創新城市爭搶的新賽道。
但是,“‘天空之城’不是一日建成的”。這句話來自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研究所副所長張翼舉。他在關注低空經濟的13年裡,見證了低空出行初具規模,消費級無人機佔據半壁江山,再到低空物流編織成網。高速發展的深圳,也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讓這座“天空之城”的輪廓,慢慢地在低空生態中得以顯現。
今天的深圳,已經在低空經濟相關領域擁有強大的產業鏈支撐——經過20餘年的發展,當地已形成集模具製造、平臺開發、產品製造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2022年產值達750億元,占全國七成。以大疆等為代表的深圳企業,已經在科技與經濟上成為低空產業創新發展的成功範例。
廣州在低空經濟領域也具有較為雄厚的基礎。目前,廣州開發區有包括億航智慧低空產業鏈企業45家,年營收規模約125億元,覆蓋了產業鏈上中下游,包括上游的研發設計與原材料、零部件製造和集成,中游的飛控、導航、通信、任務載荷系統等重要元件製造環節,下游的物流、智慧城市管理等多場景應用與服務等環節。廣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總監胡登玲介紹,廣州開發區擁有新材料、半導體、通信、感測器、無人機、汽車等相關產業,未來有望在低空經濟領域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
除了產業鏈基礎,粵港澳大灣區在低空技術產品應用上的探索,也已經進入實踐層面。
物流方面,城市低空物流網從“跨區”發展至“跨城”,“大灣區低空物流網”未來可期。據豐翼無人機政務事業部總監汪亮偉介紹,今年3月份,深圳到珠海的跨城配送業務迎來初步規模化,每天可運達30到50票,覆蓋大灣區主要城市的低空物流網路將逐步延展。
在客流方面,以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eVTOL)為代表的城市空中交通(UAM)已然成為低空經濟的核心產業。10月13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向紮根在這裡的廣州本土企業——億航智慧設備(廣州)有限公司(下稱“億航智慧”)頒發EH216-S型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型號合格證,這意味著EH216-S的型號設計符合民航局適航要求,具備了載人運營的安全能力。這也是全球載人eVTOL航空器中首個獲得合格證的型號。
常態化運營兩年後,今年9月,美團在深圳龍華區落地了無人機智能製造中心,並正式投產。該中心將承擔美團自研無人機及配套智能模組等裝備的研發驗證、試製、量產及維修等工作,具備年產超萬台智慧裝備的能力。
今年1—10月,深圳累計新開通無人機航線74條,新建無人機起降點69個,完成載貨無人機飛行量42.1萬架次,率先落地無人機智能配送全鏈條場景。DJI大疆、中信海直、東部通航等1500餘家產業鏈上企業覆蓋了影像航拍、農業植保、物流配送、城市治理、應急救援、生態監測等多種應用場景。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創業者們對“天空之城”的探尋和想像,決定了這座城市的低空產業能走多遠。一幅幅“低空+應用”的全新場景,正從雲端深處穿行而來,向創新驅動澎湃而去。
創業者與專家
共議產業佈局與需求
在粵港澳大灣區,佈局和大力發展低空經濟已經成為政府、企業、創業者的共識。創業者們期待,未來大灣區在健全低空融合管理機制方面做出更多創新探索,讓“天空之城”四通八達的航線不斷延伸。
對這種期待,深圳也給了積極回應,要求加快健全規則標準,馬上行動、主動作為,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加快制定具有全國首創性和引領性的地方性法規,探索建立健全低空領域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行業標準體系,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關專家、學者也紛紛對大灣區低空經濟的發展建言獻策。
“從物流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四流合一’是形成良好生態的重要基礎,這‘四流’指的是物流、資訊流、商流和資金流。金融領域的融資工具形成的資金流注入產業生態,將助力低空物流業駛入快車道。”在張翼舉看來,低空物流領域未來仍需要在硬體上實現標準化,特別是低空飛行起降平臺、航空器充(換)電、貨物裝卸、乘客候乘、電池存儲等物理基礎設施的標準化。在航運領域,集裝箱有載重標準。未來在低空經濟領域,物流的標準化趨勢更為明顯,小到無人機配送到辦公樓往下投放快遞的吊鉤,大到無人機起降點,都需要標準化。這樣才能把綜合物流成本降下來,把低空運載的效率提起來。
10月份,《綠色航空製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印發,明確提出搶抓航空動力變革機遇,加快培育航空產業新業態。政策出臺3天后,廣州企業便拿到全球首張“行駛證”。相關人士認為,廣州目前的低空經濟產業佈局也正在加速推進——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利用中俄直升機產業園項目落地契機,加快建設低空飛行器製造交付中心及低空飛行器應用驗證基地,重點發展低空飛行器整機研製、檢測驗證;
在廣州科學城,依託電子元器件、傳感系統、導航系統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發展基礎,重點深耕零部件製造、原材料、基礎軟體、低空服務等領域;
在廣州海絲城,依託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建設,基於信創產業發展基礎,重點突破基礎軟體、算力演算法等關鍵技術;
廣州國際生物島上,則探索落地更多智慧城市應用領域。低空經濟的活力快速與本地產業資源、科技底蘊發生催化反應,加快低空經濟增長。
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創院理事長沈向洋認為,為低空經濟裝上“數字大腦”,關鍵要打造低空智慧融合基礎設施的四張網,包括配套物理設施的“設施網”、低空感知及通信的“空聯網”、數位空域及作業系統的“航路網”和數位化管服系統“服務網”。
大灣區加速
推進政策及法規準備
此前,無人機申請空域和飛行航線,需要向民航或者國防相關單位進行申請,而《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草案)》讓人們對於“融合空域”有了更多憧憬。這將是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地方性法規,作出多項制度創新,以立法助深圳低空經濟“高飛”。
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城市,近日紛紛就搶抓機遇做好低空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密集出臺政策。無論是開拓無人機送貨、巡邏、運輸、載客等低空經濟應用場景,還是研討推進標準編制和法律法規制定,廣深等大灣區城市都在圍繞著低空經濟高品質發展緊鑼密鼓地開展相關工作。
就在上月20日,深圳市委召開專題會議,提出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並要求加快健全規則標準,馬上行動、主動作為,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加快制定具有全國首創性和引領性的地方性法規,探索建立健全低空領域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行業標準體系,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該會議還強調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要求馬上著手梳理急需的軟硬體基礎和配套設施,加快建設低空智慧融合基礎設施,著力打造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和低空經濟高品質發展實驗區。
接下來,深圳市政府將協同空中交通管理機構、民用航空管理部門在符合條件的區域設立低空融合飛行試驗區,組織開展低空融合飛行活動,建立城市場景下的融合飛行標準。
張翼舉留意到,在《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草案)》修改稿中,明確了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低空經濟產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保險機構開發與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保險產品。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執行所長王文博表示,深圳為低空經濟立法,是將支援低空經濟產業的各項措施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固化下來,意味著深圳低空經濟的發展未來將有法可依,也為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中可能遇到協同、管控、標準、監管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索。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