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落定 深圳區域應如何協同發展?
2021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發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正式提出“北部都會區”這一重大發展策略。北部都會區被視作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成為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而借由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香港也將加強與深圳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合作,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2023年10月30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以下簡稱《行動綱領》),進一步提出北部都會區詳細發展藍圖,包括北部都會區四大區域的發展定位、主要發展項目等。《行動綱領》中隨處可見深港合作的元素,更與深圳多個區密切相關,深圳相關各區與北部都會區不同區域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將為深港合作注入新的動能。
經梳理四大區域規劃中與深圳密切相關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到接下來深港合作的相關重點謀劃。
發展定位 | 香港北部都會區:300平方公里、容納250萬人 擬用20年造“國際創科新城”
此次香港特區政府最新公佈的《行動綱領》,提出北部都會區詳細發展藍圖,力求將發展理念和策略化為具體的行動和具體的項目。
未來5至10年漸見雛形
《行動綱領》提出,北部都會區的整體發展願景是成為“國際創科新城”,集優質生活、產業發展和文化休閒於一體,推動更佳的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據介紹,北部都會區將在未來5至10年漸見雛形,並在20年內大致完成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北部都會區的面積達3萬公頃(300平方公里),現時人口約98萬,而根據《行動綱領》,這裡將成為未來香港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全面發展後,整個北部都會區預計可容納250萬人口,約占香港現有人口的三分之一。
特別強調對接和合作前景
《行動綱領》中特別突出深港合作,港深、深港、深圳、河套、前海、沙頭角這些字眼頻繁出現,成為高頻詞。
《行動綱領》中指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將促進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更緊密的經濟合作和互聯互通,把握大灣區高品質發展帶來的重要機遇。特別是北部都會區內不同區域可與深圳各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既能為香港提供更大發展動能,同時也為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我們特別強調區域與深圳對應地區的對接和合作前景,大家彼此的定位和潛力,以及港深之間的交通和口岸連接。”在10月30日舉行的記者會上,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局長局長寧漢豪介紹,港深兩地政府組成的“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在過去幾個月多次會面溝通,對口部門多次互訪、實地考察,讓特區政府可以掌握深圳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從而為北部都會區作出最合適的規劃。
重點謀劃 | 鐵路物流、科創基建、口岸經貿、文旅康養
據悉,北部都會區分為四大區域,各有不同的發展定位和主題,由西至東分別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南都記者逐個梳理四大區域規劃中與深圳密切相關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到接下來深港合作的相關重點謀劃。
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 對接前海和南山,港深西部鐵路次階段研究預計明年中完成
從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的名稱中,可以看出這個區域主要發展專業服務和物流兩大重點。這個區域與深圳的對接和合作主要涉及前海合作區和南山區,將與前海合作區和南山區在金融、專業服務、物流服務等領域推動和深化高端經濟合作,成為現代服務業中心,並輻射至整個大灣區,集聚頻繁往返兩地的服務業人才。
其中,洪水橋/廈村將是這一區域的重點新發展片區,擁有靠近深圳灣口岸及毗鄰前海合作區和南山區的地利,以及規劃中的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和建議的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的優勢。
備受關注的港深西部鐵路項目位於這個區域。據介紹,擬議的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全長約18公里,由香港“屯馬線”洪水橋站附近位置出發,途經廈村和流浮山,跨越後海灣經深圳灣口岸接入前海,促進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的融合發展。港深兩地有關項目的首階段研究已完成,確立了項目的策略價值和必要性。次階段研究涵蓋鐵路方案的規劃、初步工程可行性、效益、環境影響,以及建設和營運安排等議題,預計於2024年年中完成。
創新科技地帶 重點對接河套深圳園區,北環線支線規劃接入新皇崗口岸
創新科技地帶這個區域聚焦科技創新,與深圳的對接和合作主要涉及福田區,尤其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
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和新田一帶)是這個區域的發展重點,也是整個北部都會區產業發展的重心。面積600公頃的新田科技城約一半為創科用地,其中,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連同深圳園區形成“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發展格局,將進行協同發展。香港會繼續積極與深圳合作,爭取試行專屬跨境政策,確保人員、物資、資金、資料等創新要素都能夠便捷流動,完善港深兩地的創科產業生態圈,加強港深兩地創科深度合作。
據介紹,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首三座大樓正在施工,會由2024年年底起陸續落成。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已參考內地及海外產業園區運營方法,探討加快及優化香港園區第一期發展,第一期規劃已初步完成。新田科技城位於河套合作區以外的首批新的創科土地會在2024年內動工,預計最早可於2026年完成土地平整。
在交通基建方面,規劃中的香港北環線支線全長約5.8公里,走線由北環線主線的新田站出發,在洲頭附近及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設站,並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香港方面計畫於2024年內與內地方面就北環線支線深圳段的開展安排達成共識,就項目展開詳細規劃及設計。
此外,新皇崗口岸聯檢大樓計劃在2025年年底建成,將實施“一地兩檢”,並積極研究推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提升通關體驗和效率。深港兩地還會探討在河套設立“跨河橋樑小口岸”,方便兩地科創人員日常頻繁的跨境流動。
口岸商貿及產業區 對接羅湖,利用三大口岸優勢發展產業
這個區域擁有羅湖、文錦渡、蓮塘/香園圍口岸三個口岸,與深圳的對接和合作主要涉及羅湖區。
在商貿方面,考慮到此區域靠近羅湖的地理優勢及大量跨境人流,可建立商業服務、零售金融服務、醫療服務、休閒消費等產業,滿足個人跨境服務和民生消費的需求。在深港兩地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佈局下,蓮塘/香園圍口岸在貨運方面的角色會加強,可建立現代物流業的據點。此外,該區域還可開拓新興產業,提供香港“再工業化”的空間,並利用區內豐富的人文資源,加上擬建的文化、教育、體育設施,創造多元化就業機會,增添經濟活力。
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對接鹽田,依託豐富資源重點發展旅遊
這個區域位於北部都會區的最東部,區內人文和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旅遊的潛力,而鹽田區旅遊產業發展蓬勃,這個區域與深圳的對接和合作主要涉及鹽田區。
據介紹,香港特區政府將於2024年年初起推展第二期沙頭角禁區(除“中英街”)開放計劃,首階段容許每日1000名遊客進入沙頭角遊覽,推動文化生態旅遊。當中,旅行團人數上限為每日700人,而個人旅客人數上限為每日300人,因應實際經驗和地區意見,名額會彈性調節。深港兩地還會共同研究在沙頭角發展文化旅遊區的可行性,包括研究讓兩地旅客更便利進出旅遊區的安排。
此外,該區域由於沙頭角口岸設施老化,為提升通關效率及推動沙頭角一帶的發展,深港兩地正在推動沙頭角口岸重建項目,重建後的沙頭角口岸將成為純旅檢口岸。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