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一體化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迎來“加速期”
本報記者 陳靖斌 廣州報導
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的成就中提出,要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連續7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從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到2018年將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再到2022年“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今年的“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直是近幾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高頻詞。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迎來了頒佈實施4周年的節點。隨著內地與港澳全面恢復通關,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再度迎來各方關注,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熱點之一。連日來,來自廣東、香港以及澳門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也在爭相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融通發展建言獻策。
有專家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粵港澳大灣區代表委員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經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迎來“加速期”,基礎設施“硬聯通”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規則探索促進“軟聯通”,粵港澳三地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也將日益便利。
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再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廣東提出,要突出深化粵港澳合作,高水準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全國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如何建設,也成為重點討論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江門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曉暉關注到,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逐步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在身份職業上向企業家、科學家、技術專家“三家”轉變。吳曉暉建議,積極引導華僑華人參與大灣區建設,更好發揮華僑華人、歸僑僑眷以及港澳居民的紐帶作用;依託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打造面向港澳和華僑華人經濟文化合作國家級平臺。
在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陳倩雯看來,粵港澳三地應進一步明確城市定位和產業政策,形成互補互動的產業鏈條。長期來看,應實現產業的動態調整,逐漸實現向高端製造業、高新科技產業、高端金融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在未來,應充分發揮大灣區數位經濟優勢、製造優勢及開放優勢,形成“數位+科研”“數位+製造”“數位+文化”“數位+金融”等新業態,加快製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創新資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她建議,可以從減少通關時間、整合大灣區稅制等方面入手,積極促進現有的醫療、教育等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加快推進大灣區基礎設施連通,打造高級港口群、機場群和軌道交通網。
全國人大代表,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楚源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討論時表示:“生物醫藥產業是全球創新最為活躍的朝陽產業之一,針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醫藥產業融合發展,建議制定大灣區醫藥健康產業鏈長制發展規劃,加快推動粵港澳中藥產品註冊及中醫藥醫療服務標準的互認互通。”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能源行業委員會特聘顧問林至穎表示,2022年的階段性目標已經達成。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進入了新階段。而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如何走向深度融合,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需要進一步思考與正視的。
林至穎認為,香港要牢牢緊扣“中國式現代化”與“高品質發展”等關鍵字,各行各業行動起來,發揮傳統固有優勢,增長處;在大灣區內尋找合作夥伴,補短板。“香港在貿易、金融、物流等方面有其核心競爭力,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互聯網應用、製造業等方面可以借助灣區力量,從而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林至穎說。
持續推進大灣區建設不動搖
實際上,近年來,廣東在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廣東謀劃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強化科技引領支撐作用。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鏈條發力,推動廣東科技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出臺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畫,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持續加大投入。
隨著企業和社會力量持續加大投入,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牽引,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掛牌成立,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散裂中子源二期獲批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質運行。
並且,廣東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實施新一輪重點領域研發計畫,啟動核心軟體攻關工程,在5G、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超高清視頻顯示等領域突破一批技術瓶頸。推動國家級基金聚焦廣東省重大科技成果開展股權投資,促進科技信貸提質擴面。粵港澳大灣區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扎實推進,新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全職在粵工作兩院院士達135人,研發人員數量達130萬人,充分彰顯了廣東對海內外人才的強大吸引力。
未來,廣東還將積極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開展跨境“保險通”,實施好“澳車北上”,加快推動“港車北上”,加快建設“數位灣區”,繼續抓好灣區標準和認證、職業資格認可、內地科研人才簽注和政務服務跨境通(3.670, -0.07, -1.87%)辦等工作。
此外,在交通運輸方面,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推進皇崗口岸重建,加快深江高鐵、廣佛環城際等項目建設,做好深圳樞紐西麗站、廣州東站改造等專案前期工作。推進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試點,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
而在區域建設方面,支援珠海建設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加強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推動佛山三龍灣、惠州大亞灣、東莞濱海灣、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肇慶新區建設。高品質建設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為港澳居民在粵發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我們要滿懷激情、大步向前,加快建設世界級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建議,一位元專家向記者表示,可以為高品質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展大產業,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大平臺,堅持重大戰略平臺開發建設與鎮村工業園改造提升並舉,以現代產業園、現代物流園承載現代產業;搶抓大專案,科學統籌穩商與招商,大力推進高品質招商、招高品質項目;培育大企業,加快催生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龍頭;做優大環境,幫助工業企業提效益、降成本。
轉自:中國經營網